“江团长,你们演得真好,村民们既热闹了也有触动!现在村里有个情况,我想能不能请你们排个戏来做个宣传?你们宣传效果好……”
原来,海安市城东镇韩洋村有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他人,对方未妥善经营拖欠了租金,找到村里才知道双方只有口头约定没有合同。近日一直被此事困扰的村支书夏科斌在看了一场“送法进乡村”法治文艺演出后,联系了尚法文化剧社的团长江道义。短短一周后,一台名为《学法用法不能忘》的法治情景剧就在韩洋村的夏夜晚会上演了。
这是海安尚法文化剧社开展普法工作的一个缩影。从2016年成立以来,江道义带领21人的团队,创作了数十个法治文艺节目,演出82场,服务群众超过4万人次。
专业创作文艺节目既准确又生动
普法节目的创作是一门学问。剧社长期与市司法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,形成了“司法指导-创作排练-演出反馈”的完整流程。“每个剧本都要经过司法局专业人士把关,确保法律知识点准确无误。”江道义介绍说,“但光准确不够,还要让群众喜欢看、看得懂。”
剧社成员深入农村、社区调研,收集老百姓最关心的法律问题,将其转化为剧本素材。离婚财产分割、邻里纠纷、土地流转、电信诈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,都成为剧社创作的焦点。剧本定稿后会进行排练,在反复打磨之后才搬上舞台进行演出,即使是已经正式推出的成熟节目也在常演常新。可能是看演出的老乡说“你们那个离婚的戏,要是能讲讲网上借的钱算不算共同债务就更好了”,也可能是村干部建议“土地流转的戏里,加上村集体监督的环节就更全面了”,这些来自一线的“金点子”都会被认真记录,并融入后续的修改中,使节目像树木一样不断生长,日益枝繁叶茂。
与时俱进内容覆盖生产生活各方面
剧社的节目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和法律更新而不断丰富。从过去的婚姻法、侵权责任法、治安管理处罚法,到如今的民法典、乡村振兴促进法、反电信诈骗法等,剧社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。
打鼓说唱《维权宝书》以民法典为核心内容,用传统曲艺形式演绎新法律;表演唱《乡村振兴谱华章》解读乡村振兴促进法,助力农业农村发展;小品《醒悟》聚焦反诈宣传,揭露诈骗手法,增强群众防范意识。这些节目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,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,让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靠法逐渐成为百姓的习惯。
“老百姓关心什么,我们就创作什么;法律更新什么,我们就宣传什么。”江道义说。剧社的作品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家庭到社会,从生产到生活,真正做到了普法宣传无死角。
形式多样普法宣传接地气聚人气
针对不同群体,剧社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,真正做到“千人千面”,让普法效果最大化。对于老年观众,剧社多用传统的打鼓说唱、戏曲等形式,乡音艺韵让老人倍感亲切;对于年轻人,则采用小品、相声等现代表演形式,节奏明快、幽默风趣;对于青少年群体,又创作了舞蹈、情景剧等节目,寓教于乐。
“不同的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交通工具,能把法律知识顺利送到不同受众的心里。”海安市司法局副局长芦霞形象地比喻道。剧社的演出既有传统的唱念做打,也有现代的灯光音响;既有乡土气息浓厚的方言表演,也有与时俱进的多媒体展示。这种多样化、接地气的表演形式,让法治宣传不再是枯燥的说教,而是变成了群众期待的文化大餐。每有演出,村民往往扶老携幼前来观看,场面热闹非凡。
“八五”普法以来,海安市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,在老文化工作者、非遗传人等当中培植有活力、有质量、有影响的法治类社会组织数十个。通过政策引导、机制创新、品牌培育和形式拓展,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,普法形式和载体不断创新,普法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不断提升,形成了多层次、立体化、全覆盖的普法新格局。
在海安,隆晓法公益服务团等普法社会组织如“雨后春笋”,“葛宝金法治工作室”、庭院法治汇等基层法治宣传品牌竞相涌现。“五老”普法志愿者队伍亲民聚众,吴兴宝、卢义兰等乡土能人将法治元素巧妙“植入”戏曲、说唱等节目,推动法治宣传“可见可亲”。义工联王美琴个人百场反诈公益巡讲已达57场,受众超万人。从乡村舞台到社区广场,从线下演出到线上传播,法治的声音依托这些社会组织传遍千家万户。一批批像江道义这样的“新时代普法轻骑兵”仍在不断前行,让法治精神在海安大地上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